美關稅戰下香港出口反增的原因分析
- ckft27
- Jun 5
- 4 min read
Updated: Jun 8
香港特區政府昨日公佈最新外貿數據,顯示上月進出口額均超過4000億元,按年增長超過10%。儘管美國總統特朗普自上月起推行「對等關稅」,對香港施壓,但香港的進出口數據仍顯著增長,展現其作為全球貿易樞紐的韌性與適應能力。
透過深入分析統計處公布的相關數據,可以觀察到一些新的對外貿易趨勢。首先,上月香港出口至亞洲的整體貨值同比上升20.8%,這是目前香港出口增長的主要推動力。具體而言,對馬來西亞的出口增幅最大,達到61.5%;其次是越南,增幅為48.3%;印度的出口也增長了22.5%。
可以看出,出口增長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。這一現象一方面顯示了全球「東升西降」的大趨勢。東南亞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不斷加快,對半導體、電訊設備及零件、辦公室器械和電腦零件的需求持續增加,而香港憑藉其對接國際標準和開放的市場制度,成為了可靠的進口來源。

另一方面,這也顯示出全球供應鏈正在經歷重大重組。2023年,香港對東盟的總出口額為425億美元,同比下降8%。香港長期以來主要作為東盟與中國內地之間的轉口港,因此直接商品出口相對有限。然而,自特朗普政府對全球加征關稅後,情況明顯發生了重大變化。
香港與許多東南亞國家一樣,正努力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,並積極尋求新的替代市場。 香港大約有60%至70%的出口涉及轉口貿易,其中許多貨物原產於內地,最終銷往美國。 然而,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后,這些商品的成本增加,導致部分貿易商將貨物轉移至越南、馬來西亞等國家以規避關稅。 這也是香港對東南亞國家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。 同時,不應忽視的是,許多東南亞國家與香港長期保持貿易合作關係,香港的商品和專業服務品質可與美國媲美,並且依託於龐大的內地市場。 經季節性調整的數據表明,與前兩季相比,商品整體出口貨值上升了13.8%,進口貨值上升了12.6%,這顯示香港外貿增長不僅是短期現象,而是具備持續動能。
國家正積極深化與越南、馬來西亞、柬埔寨等國的商貿合作,香港應抓住這一機會,不僅促進經貿往來,還有助於未來加入RCEP,拓展中亞、中歐及東歐市場。儘管對歐盟的整體出口下降,尤其是荷蘭和英國,但對德國的出口卻上升30.8%,顯示各市場需求差異。香港與歐洲的貿易保持緊密聯繫,應將關稅戰視為重塑與西方貿易關係的良機,鞏固傳統優勢。

另一個趨勢是科技產品需求的顯著增長。根據貨品類別數據顯示,「電動機械、儀器和用具及零件」以及「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」是出口和進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。其中,電動機械、儀器和用具及零件的出口增加了18.7%,進口也增長了16.8%。在辦公室機器和自動資料處理儀器方面,出口大幅上升46%,而進口則激增67.1%。
數字化轉型、人工智能化以及遠程工作已成為全球不可逆轉的趨勢。 香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轉口港之一,其高效的物流和關稅優勢進一步鞏固了在科技產品貿易中的地位。 近日,有媒體報導,美國晶元公司英偉達計劃向中國市場推出一款不同於H20晶元的全新人工智慧晶元,此舉不僅避開了美國政府的「禁售令」,而且售價僅為6500至8000美元,相當於H20晶元的一半。 這不僅顯示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,也揭示了香港在創新科技發展中的機遇。 主動作為仍需保持警惕。

美國長期以來是科技產品的領導者,但在「對等關稅」政策下,各國不再將所有資源集中於美國。同時,美國企業和中國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具成本效益的選擇,如中國芯片和DeepSeek-R1大模型。香港在人工智能、金融科技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發展潛力,需抓住國家創新科技的機遇並強化自身研發,促進貿易發展。
儘管國際貿易摩擦有所緩和,外部環境的不利因素和不確定性減少,但香港仍需保持警惕。特朗普近期宣布對歐盟加徵50%關稅,並威脅蘋果若不在美國生產需繳25%關稅,顯示國際貿易前景不明朗。多數國家和地區將繼續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,香港必須拓展東盟、中東等新興市場,持續前進。
美國的關稅戰引發香港貿易格局的新變化,顯示香港企業正適應全球供應鏈的重組,將更多貨物轉向受關稅影響較小的地區。儘管部分傳統商品受影響,香港在科技產品貿易中的地位依然穩固,表明其外貿韌性源於靈活應對外部挑戰的能力,促使市場多元化發展。







Comments